会议概要

第四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于2017年10月27日上午顺利开幕。会上陶西平、李希贵做了精彩的论坛主旨报告。下午由中国知网联合主办的第三分论坛:教育信息中心——现代化、信息化如期举行。来自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朱建民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王万青校长、天津第二十一中学王伟副校长,以及中国知网薛德军副总经理共同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想盛宴。

主论坛报告

陶西平 面向2030——创建一所未来学校

研究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未来是没有时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该是有时间边界,应该确定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范围内。

未来是没有空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当有空间边界,中国未来学校的研究,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性,要对两个一百年期间,特别是至2035年的中国学校开展研究。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

一、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二、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三、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四、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五、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六、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我国的未来学校的共同特点

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传递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不平衡,就需要促进公平;教育不充分,就需要提高质量。

二、立德树人更加落实

健全人格培养包括主导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主导性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要把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针对性指学校的教育应根据问题、需求、对象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防止盲目性和形式主义。亲和力指教育内容应真正面对学生思想的难点,搭建起具有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的平台,并且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和谐、感染、凝聚的力量。

三、学习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

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增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关键能力,是国际主流趋势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力。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四、学校的形态应该更加开放

学校的环境应该更加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应该应用于学校的教学,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场所、实践更加自主、开放。打破年龄的限制,实现终身学习。

五、教师队伍更加活跃

教育工作的终端是教师,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是教育创造力的源泉,要最大限度的赋予老师自主创造的能力。“增教师全能,促教师自由”是2017年世界教师日主题。支持教师发展创新、探索和参与前沿研究的学术自由,对各级教育的实践都至关重要。

六、教育技术更加前沿

信息技术较全面的被应用到教学的关键环节。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全民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以下五种功能,包括教育环节的辅助功能、教育环节的取代功能、个性需求的服务功能、优质教育的普及功能、教育目标的分工功能。虽然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将21世纪技术单纯添加到20世纪的教学中只会稀释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技术创新及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积极主动的变革代言人。

七、 教育评价更加合理

需要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同时建立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李希贵 寻找未来学校的方向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未来学校如何定位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创新的人格基础是个性,没有个性就不要谈创新。培养学生个性需在课程构架上增加选择性。今年北京实施新的高考改革,语数英三科必须参加高考,学生可以从剩下的六个学科中任选三门参加高考,改变了将学生分为文科、理科的现状。这样就从课程体系本身带来了学生个性生长的氛围、土壤和条件。如果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习的,那么他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抽象的学生。培养学生个性需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路径。要了解孩子如何才能学得最好,一定要问问孩子自己,因为他们始终按照自己的个人风格汲取知识。我们不要执着于培养和我们的想法一样的学生,要认清学生本来的样子,发现、唤醒学生潜能,让他最终成为自己。培养学生个性需要课程整合,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综合的,学校的课程是分科的。实际上学校的课程是生活的经典例子。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时,我们回到整合的高度上来。所谓创新能力不过是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独特能力。

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突出特征。未来学校凭什么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是——学习力。那么学习力来自何方?需要启动学生自我系统。当一些事物与自我体系相联系的时候,这些事物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说,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堂有三种组织方式:第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二,联系学生的人生目标;第三,鼓励学生运用知识。陶行知说过,“教育就像喂鸡。”要给学生需要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主要矛盾一方。未来学校如何为幸福人生奠基?

人生不是过得怎样,而是懂得怎样去过。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必备品德包括诚信、大爱和感恩。拥有感恩之心,别人的帮助让我们获取幸福,帮助他人让我们传递幸福,懂得随时回报他人,并以感恩的态度回报社会。天性,外界难以改变,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只有你对收获心存感恩,你才能获得幸福。收获和感恩交叉的地方,你会感到幸福。我们的教育就是来扩大感恩的比例。

未来已来,只是没有平均分配而已。我们正处在教育迅速发展又相对落后的时代。当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技术进步的脚步,整个社会就比较从容。但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没有跟上技术的步伐,社会就会焦虑。为什么家长都要让学生上补习班?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恐惧,他们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我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能不能应对未来?这种焦虑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我们判断这一轮的变化会带来学历到学习能力的变化,处处是学校,时时接受教育,模糊学习和工作的边界,坍塌学校的围墙,将成为新一轮未来学校建设的方向。未来的学校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定是走向一个终身化学习的时代。

分论坛报告

精彩瞬间